人生平衡木
本文推荐三组基本动作,经常练习,可以让你尽可能少地掉下人生的平衡木,即使掉下来,也可以尽可能快地恢复比赛。在人生的赛场上,给予你的时间不是无限的。
一,处己动作要领:知足知不足
人人都知道“知足者常乐”,人人也知道“知不足者长进”,但并非人人都会把两个知道并成一个知道。那些整天以知足者常乐自慰的人,不少是已经退出人生赛场的人,或者是一生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竞赛的人。《列子》表扬过一个名叫林类的百岁老人,穿着一身破衣,一边在收割过的田畦上拾遗漏的麦穗,一边快乐地唱着歌。歌声吸引了路过的孔子,孔子派弟子子贡去问问,他乐呵啥。
子贡跑过去说:“哎,老人家,你老小时候不努力,长大了又不按时种庄稼,老了又没有妻子儿女,看看就要死了,还快活啥呀?”
林老爷子放下歌声捡起笑声:“哈哈,你们觉得应当担忧的,正是我感到快乐的。正因为我小的时候不玩命,大了又不赶时间,才活到这把年纪;也正因为我无妻无子,没有牵挂,才会死得快乐。”
老人家没有想一想,如果当时的人都追求他这种快乐,他到哪儿去捡麦穗呢?
可见,列子宣传的是道家的不负责任的快乐思想,道家喜欢“知足”,讨厌“知不足”。儒家刚好相反。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还不够你一辈子忙乎的?哪有知足的时候呀。大儒荀子是最反对知足的,他的文集的第一篇(《劝学篇》)第一句话就是“君子曰:‘学不可以已’”,也就是说要活到老,学到老,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,知足怎么行?
不过,太不知足也不好,比较容易得神经病。《儒林外史》里有个中举的范进,现实生活还有不少没有中举的范进,海外有个网名叫“马悲鸣”的就是。他从小就想成为世界级文豪,终身笔耕不辍,但从未考上过大学,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像样的作品,但他幸运的是,遇到了比他写过的任何作品都伟大的女人,这女人出国留学把他带到了美国,自己挣钱养他。他自己写不出好文章,却嫉妒别人。从诬告别人抄袭,到上网逢谁骂谁,他以为,成名的秘诀就是骂成名的人或被成名的人骂。后来,他常常在家磨刀,说要砍谁,吓得他夫人不得不带他去看心理医生。
很显然,一味知足,或一味不知足的自我,都容易失衡,平衡的自我是既要知足,又要不知足。什么是“知足”?知足就是不计较,不计较就是要了解:得固然喜,失未足悲,不要与天比大,不要与地比厚;什么是“不知足”?不知足就是要比较,比较就是要知道:人上有人,天外有天,不要做井底蛙,蓬间雀。不计较的人看轻得失,能比较的人看重事业;不计较的人有幸福感,能比较的人有上进心。既有幸福感,又有上进心的自我,就是平衡的自我,这样的自我不容易掉下人生的平衡木。
二,处人动作要领:无可无不可
如果在处己动作上,儒家与道家说不到一块儿的话,那么在处人动作上,两家的大师却不谋而合。在孔子看来,水至清不行,伯夷、叔齐“天子不得臣,诸侯不得友,遁世离群”,太清高了;而柳下惠、少连等人,则“降志辱身”,太不干净了,都不足取,“我则异于是,无可无不可。”(《论语·微子》)
道家大师庄子推崇的处人之道,就是风。风是什么呢?是大地的呼吸。风的最高境界是“天籁”,所谓天籁,就是风“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”(《齐物论》)。风什么都可以吹,什么地方都可以去,也就是说风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处,但又不与任何事物黏糊。这或许就是他说的“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”(《齐物论》),风吹来又吹走,吹走了又吹来。
这里的“可”,可以当“认可”或“适应”讲,也可以当“是”讲。“可”为是,“不可”为非。无可无不可,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正确的,也没有什么人与事是绝对错误的,比雪白的,未必就是白,比碳黑的,未必就是黑,因此,不要把自己当作衡量万物的尺子,而是当作万物的一部分,这样就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容。
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,实际上就是动态的“无可无不可”:刚刚正确的,正在变成错误;刚刚错误的,又在变成正确。既然如此,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是非观念,把我是你非的表情像皱纹一样深刻在脸上,那还有什么人愿意和你交往?正确的态度应该像港台歌曲《乡间的小路》唱的那样:“笑意写在脸上,哼一曲乡居小唱,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。”这样随和潇洒的人,就像风一样,无往而不适。
中国历史上,有两个人的作为,可以用来命名这组“无可无不可”的高难动作,一个叫“酒徒腾挪”,另一个叫“沛公跣足”。据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和《资治通鉴 ·秦纪三》记载,公元前207年,怀才不遇、穷困潦倒的郦食其想投靠雄才大略但傲慢无礼的沛公刘邦。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,有的人戴着儒生帽子来拜见他,他就把访客的帽子摘下来,往里面撒尿。郦食其本是个儒生,但他以为刘邦讨厌“狂生”,特地委托侍从向刘邦说明,他不是“狂生”。
一日,刘邦在招待所里泡脚,两个小妞正在给他做足底按摩,听说有儒生求见,便怒斥道:“我正忙着呢,没空见酸儒!” 郦食其一听,忙瞪着眼睛对使者吼道:“我他妈不是什么鸟儒生,我是高阳酒徒!”沛公听报,觉得有趣,让他进见,但仍眯着眼睛斜躺在那儿用脚感受着按摩小姐的轻柔。郦食其看了,就嚷道:
“阁下是想帮助暴秦灭诸侯,还是想帮助诸侯灭暴秦?”
“我靠,”刘邦骂道,“好你个臭儒生兔崽子,想污蔑我帮助暴秦?”
郦食其笑了:“阁下要真想灭秦,就不能这样慢待长者,替秦驱赶人才。”
刘邦慌忙从洗脚盆里跳起来,赤着脚请郦食其上坐,并道歉。郦食其这才说出了一番先深根固本后进取天下的大计。
在这个故事里,郦食其变换了几次身份,从狂生到儒生,从儒生到酒徒;沛公变换了几次态度,从拒绝到傲慢,从傲慢到惶恐。这是他们“无不可”的地方,也就是灵活的地方,那他们“无可”的地方,也就是不能改变的东西是什么呢?他们自己说了,就是灭暴秦,取天下。
可见,无可无不可的人生,并不是泥鳅人生,更不是变色龙人生,而是龙的人生:龙可以潜渊,也可以在田,还可以飞天。这就是说,做人要变通,但不要变色。这里的色,是本色。像伯夷、叔齐那样不变色也不能变通的人,只能洁身自好,不能拯救苍生;而契诃夫《变色龙》中的警官奥丘梅洛夫,就不是在变通,而是在变色了。这两种人的人生都不会完美而平衡。
三,处事动作要领:有为有不为
如果你问上帝:“你老人家是干什么的?”
上帝可能这样回答你:“除了我不想干的,我什么都干。”
如果你问王石:“万科是干什么的?”
他会这样回答你:“除了开发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中档房地产,万科什么也不干。”
这就是上帝与人的差别,上帝是全能的,人不是。儒学大师孟子对此看得很清楚: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” 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意思是说,你知道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,并且不去做它们,然后你就知道该做什么,并且可以成就大事业。不过,儒家关心人的德性甚于关心人的能力,孟子所谓的“有不为”,更多的是德性上的“不可为”,比如,卑躬屈膝的事不能干(威武不能屈),卖身投靠的事不能干(贫贱不能移),糜烂堕落的事也不能干(富贵不能淫)。
孔子则更关心做事的外部政治环境和时机,做什么,不做什么,与政府的表现有关,国家有难的时候,你有福,这样的人会孔子瞧不起。他认为,“邦有道,谷;邦无道,谷,耻也。”(语出《论语·宪问》,意思是国家政治清明,你应当高官厚禄;国家政治糜烂,你不去努力改变它,还把自己吃得脑肥肠满,是可耻的。他还说:“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。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(语出《论语·泰伯》),这意思是,明君临朝时,要有为;昏君当道时,要不为。
俗话说,“贪多嚼不烂”,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,你做的事情越少就越精。如果你的精力、能力和财力是钢,只有放弃刀身和刀背,把它集中在锋刃上,才能成就一把宝剑,否则,你只能打出一把锄头。你如果想把什么事都做精,结局就是把自己累死,彻底掉下人生的平衡木。
要发奋,不要发疯,这就是完美、平衡处事的基本动作要领。
本文作者吴稼祥
北京市民,2000年3月赴美客居坎布里奇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3年
长期从事经济、政治、国际政治、企业战略以及中国传统谋略思想研究,在政界、学界和商界均有阅历
主要作品有:《邓小平:思想与实践(1988年)》、《股份化:进一步改革的思路(1985年)》、《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(2004)》、《果壳里的帝国: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(2005年)》等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
<< Home